为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增进中罗人民的相互理解与情感共鸣,由雅西医药大学孔子学院精心策划主办的“中国文化体验周”,于当地时间2025年5月26 - 30日圆满举办。本次活动以“品味中华,共鸣中罗”为主题,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专题活动,让罗马尼亚民众沉浸式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搭建起一座跨越语言与地域的友谊桥梁。
本次文化周活动围绕 “中罗民俗比较、中国民歌、中国书法、中国传统乐器与舞蹈、中国电影赏析与文化对话” 等五大主题展开,吸引了大量中外师生、当地市民踊跃参与。

(一)首日探源文化共通:“梦境”“尊老”激发共鸣
周一(5月26日)晚的首场活动以《中罗民俗文化比较》为题,由来自正在库扎大学交流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梓畅、卢珊主讲。两位青年女士身着职业装,仪态优雅,用流利的罗语,列举中罗两国人民在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工作态度、消费观等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全方位地比较中罗文化、社会差异,既抽象又具体地揭示造成差异的原因,并探索两者共性和相通之处,启发听众更好地适应文化差异并快速融入对方世界。

讲台上的两位“罗马尼亚通”,从双方的传统文化和现实变迁入手,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深入比较了中罗两国在宗教信仰、个体与集体、节日习俗、文化禁忌等方面的异同。她们准备充分,思维清晰,通过揭示深厚的民俗渊源与历史及现实背景,唤起了现场中、罗听众的深度思考和情感共鸣。其中的提问环节,现场听众踊跃发言,围绕“梦境与现实的交错”“文化共性”“代际尊重”等话题展开热烈交流,气氛亲切融洽。

歌声传情:一场跨越国界的“中罗好声音”
周二(5月27日)晚的“中国民歌”专场由中方院长陈攻亲自领衔。他以一曲粤语《四季歌》拉开帷幕,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之旅。优美的吉他声伴随着陈院长深情的歌声在教室回响,情感真挚,抚慰人心。为展示中华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与地域色彩,陈院长精选四首极富代表性的歌曲,分别是西藏神曲《天路》、内蒙古情歌对唱《敖包相会》、黄土高原信天游《谈不成恋爱交朋友》和新疆金曲《苹果香》。其中《敖包相会》和《苹果香》都由院长本人亲自演唱,好听的旋律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有的罗方听众由于汉语水平不够,忍不住询问歌词的含义,陈院长一一用英文解答。当大家了解到《天路》展现了青藏铁路通车后藏民的喜悦、《敖包相会》描述蒙古族青年约会时的羞涩、《苹果香》述说着维族大叔的思乡怀旧,全体听众都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雅西医大药学院教授Magda博士动情地说,我们罗马尼亚人和你们中华民族一样的多愁善感(sentimental)。陈院长还分享自己在九寨沟和黄河壶口瀑布旅游的照片和听众互动,讲述中国广袤地域和壮丽河山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地方音乐。在现场气氛的感召下,陈院长又倾情演唱了一首《西藏情歌》,“啊,高原上的情歌,为何越唱越寂寞?我站在美丽的布达拉,心里却依然失落……”,情到深处,院长动情地吟出了“春风若有怜花意,可否许我再少年”的个人情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学院两位罗籍学生,同时也是第24届“汉语桥”大赛获奖选手,他们现场献唱汉语歌曲。赵若彤(Zavtoni Doina)深情演绎《世界赠予我》,迪米(Iețcu Dimitrie)则带来了脍炙人口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两位选手发音地道、情感饱满,赢得现场阵阵掌声。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中医教师许啸虎大夫携手正在临床实习的留学生户佳欣和念玄冰柠,组队演唱了《青花瓷》,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留学生则合唱了经典民歌《茉莉花》,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无不叩动着听众的心弦。最终,全场齐声合唱《友谊地久天长(Auld Lang Syne)》,将活动气氛推向高潮,彰显出中罗青年跨文化的深厚情谊。



翰墨流芳:书法之美点亮心灵
第三晚(5月28日周三),中国文化体验周迎来了颇具东方气质与审美韵味的“书法主题之夜”。活动由孔子学院青年志愿者教师范云山主讲,他以图文并茂的讲解和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形式,为听众呈现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趣味的中国书法文化盛宴。

范老师首先从书法的起源谈起,带领观众回溯中华文字的演进之路。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与金文,到秦汉时期的小篆与隶书,再到魏晋时期楷书、行书、草书等主流书体的确立与发展,清晰展现出中国书法数千年来“由礼入艺、由实趋美”的演变历程。

在审美层面,范老师指出,书法不仅追求字形结构的均衡与节奏,更强调“笔意、墨韵、气势”三者的统一。每一笔画都蕴含着情感流动,每一字形都呈现出作者的个性风格与精神状态。因此,书法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心灵的书写。

讲座的下半段进入实操体验环节。范老师首先讲解了“枕腕”等运笔方法及适用场景,带领学员掌握基本的执笔、运腕、落笔技巧,并示范了“仁”等具有中华传统文化意蕴的字词写法。在王梓畅和叶玲韵等志愿者的协助下,参与者在宣纸上练习基本笔画与简单汉字,尝试不同书体的书写——楷书的沉稳、行书的流动、草书的奔放,尽显各自特色。
丝竹声中舞翩跹:一场视听盛宴的文化碰撞
周四(5月29日)晚的“中国传统乐器与舞蹈展演”是本次文化周的重头戏,也是本周活动的最高潮。全场活动由孔院青年志愿者教师赵颖主讲。讲座介绍了四类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并带领观众沉浸式地欣赏了各种民乐的代表曲目,大家闭上眼睛享受其中,感受不同民乐的音色与特点。随后,又从琵琶、古筝、竹笛的音色特色与演奏技法切入,介绍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与美学内涵。

随后,现场观众欣赏到精彩纷呈的演出:雅西医大留学生姚轶雯古筝曲《渔舟唱晚》宁静悠远,赵颖老师的琵琶曲《青玉案·元夕》细腻婉转,范云山老师的竹笛《沧海一声笑》则气势恢宏,令人陶醉,上海外国语大学留学生叶玲韵的古筝《梁祝》清丽委婉,水平极高。乐器表演结束后,来到了大家期待的抢答环节,参与者们根据图片说出乐器的中文名字,答对即可得到印有中国民乐的精美贴纸,大家纷纷举手互动,将活动推向了最高潮。舞蹈环节同样令人惊艳:雅西医大学生安白桥(Bechir Andreea)带来古典舞《红马》,身姿轻盈,气韵生动;她也参加了第24届“汉语桥”大赛并斩获大奖;来自上外的交换生龙凡表演的藏族舞《次仁拉索》更是热情洋溢,将中国多民族文化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晚也是主讲人赵颖担任志愿者教师即将离任的前一晚,她在现场数度哽咽,表现出对孔院工作的深厚情感和对浓浓师生情谊的不舍。外方院长瑞哥女士也动情落泪,并现场上台给予赵老师拥抱和鼓励。当晚大家一直不肯离开教室,很多罗方青年仍在拨弄古筝和琵琶的琴弦,就像被美丽的乐器之声叩开了心门——又是一个中罗青年的不眠之夜。
光影映照情感深处:中罗家庭观念的文化对话
5月30日晚,中国文化周在电影赏析活动中圆满落幕。所选影片为李安执导的家庭伦理剧《饮食男女》,通过描绘一位传统中式父亲与三位性格迥异的女儿之间的亲情互动,探讨现代社会中家庭与个人的关系冲突。影片放映结束后,中罗师生围绕“亲情的表达方式”“父女关系中的尊重与自由”“代际沟通的文化差异”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讨论环节由许啸虎大夫主持,现场观众观点交锋却又彼此尊重,文化对话在理性与情感中不断升华。

尾声:此次为期五天的“中国文化体验周”不仅是一场东方文明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跨越语言与地域的文化心灵对话。在一首歌、一幅字、一曲琴、一场舞、一部电影中,罗马尼亚的朋友们触摸到了中华文化的温度与深度,也看见了中罗两国人民心灵深处的相通之处。
相聚的日子,总是太短;离别的时刻,来得太快。这次中国文化周虽有五晚,但宛如惊鸿,暮然回首,短暂、惊艳,留在记忆中的是美丽的遇见和无穷的回味。文化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奔赴。雅西医药大学孔子学院将以本次活动为新起点,持续以文化为桥梁、以语言为纽带,推动中罗民间交流、青年交往和文明互鉴不断深化。让更多人,在跨文化的交汇中感知彼此、理解彼此、成就彼此——因为文化的力量,从来不止是传递,更是唤醒与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