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严威源
马来西亚留学生
2020级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硕士研究生
华中科技大学2019-2020学年
国际研究生先进个人
严威源,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逐梦者,他用七年的时间证明“知识没有国界,科研没有上限”。从马来西亚到中国,从武大到华中大,唯一不变的是他对医学的热爱。是什么让严威源选择将华中大作为他的科研深造之地?他又在这里开启了怎样的留学新篇章?跟随小招一起走近严威源的留学之旅吧~
严威源眺望故宫
异国求学——从陌生到融入
自幼年时,中华文化就在严威源心中扎了根。那时,《西游记》和故宫曾是他眼里中国的代名词。然而随着他慢慢长大,他开始想了解真正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
高中毕业后,怀揣着对中国的憧憬与好奇,严威源只身来到武汉,开启了他的求学之路,也开始了他对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国度的探索。然而,异国求学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文化、语言、气候、生活习惯等差异,让初来乍到的严威源遇到不少困扰。
世界语言的多样性
酷似中国人的面孔,会带来怎么样的美丽误会,大概就像大家曾经都以为《勇气》是中国人唱的吧。语言障碍与身份定位是严威源在中国求学的一大困扰。严威源回忆道,“因为说着蹩脚的中国话,当地人把我当成外国人;但又因为长着相似的东方面孔,其他留学生又我把当成中国人。”处在这种尴尬的身份,加之远离故土,严威源不免感到孤独和缺乏归属感。
然而,性格积极开朗的严威源并没有消极应对,他踊跃参加各项比赛和兴趣爱好活动,还加入中国学生组建的的学生会,主动创造各种让自己更好地融入中国的机会。私下里严威源还约他的本科室友,同是马来西亚人的Nick,一起模仿练习武汉话。两个马来西亚人,在中国用着武汉话交流,旁人眼里可能有一丝滑稽的行为,背后却都是严威源为了融入中国所做的努力。
不知不觉中,严威源已经在武汉度过了七载春秋,如今的他不仅能用标准的中文流利沟通,还能说上几句“地道”的武汉话呢!
医学之路——始于偶然,终于热爱
严威源与医学的缘份,源于母亲不经意的一句,“家里要是有人学医就好了”。曾经的严威源也认为自己会追随两位哥哥的步伐攻读工科领域,但自那时起,母亲的话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学医的种子。
如果说学医是因为母亲的心愿,那选择心外科则是因为严威源的热爱。大三时,在一堂医学影像课上,程教授关于心脏超声的生动讲述,激发了严威源的浓厚兴趣。课后,他主动向程教授请教关于心脏结构与病理的知识,程教授也被严威源强烈的求知精神打动,欣然向勤奋好学的严威源答疑解惑。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为了让严威源对于心脏的了解不再局限于书本,更好的探索心脏结构的奥秘,程教授带领严威源走入超声心动室,近距离观察不同患者的心脏,从此开启了他的科研之旅。此后的本科生活里,“一名教授,一名本科生,一间超声心动图室,无数颗跳动的心脏”成为了严威源课余时间的常态。
本科毕业后,严威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心外科方向。而彼时,华中大严谨的学风、丰富的科研资源以及协和心外科极强的实力,让严威源坚定地选择将这里作为他读研深造之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科研无坦途——唯有热爱,方可细水长流
如今,才步入研二阶段的严威源已发表两篇文章。这对于异国求学面临语言困境,既要兼顾临床医疗工作,又要承担科研任务的他来说,实属不易。旁人眼里的成功,只有严威源自己知道背后的波折。“其实,我的科研之路并不是很顺利,之前还写过几篇文章,但因为论文选题偏冷门方向,最终因为机遇等客观问题没有成功发表。”收获远远小于付出,并没有打击严威源对科研的热情。他表示,科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文章发表与否固然是影响做科研的重要因素,但热爱与求真才是做科研的原动力。
严威源参加学术交流
当辛辛苦苦做了一天的实验,好不容易拿到实验结果却发现不是预期所想的,这对于科研人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然而,这事放在严威源身上却不是这样。他会兴奋地探寻这背后的原因,立即再做一遍实验,甚至会忙到第二天清晨,只为搞清楚究竟是自己的实验操作出现了问题,还是实验结果的背后存在什么未明的机制。正是这种渴望真理、积极探索的精神,让严威源觉得失败也可以成为一种享受。
如今,科研于严威源而言,不是负担,不是任务,而是他生活的一部分。空闲时,拿起手机浏览各大顶刊上的最新科学成果,关注学术前沿。这看似难以坚持的事情,于严威源而言却是自然而然,习以为常。
压力or动力?——关键在自己的选择
即使再强大的内心,当一整天、甚至几个月的努力作废时,严威源也不免会感到沮丧,也会有压力。但受挫后的严威源不会沉溺于困境,而是积极主动化解。“我认为缓解压力,最重要的是改变环境,可以在公园边散步边讨论课题,也可以到江边走一走,亦或是到咖啡厅去看文献等。”看似只是换个环境,更重要的却是心境与状态的改变。
严威源与课题组同学交流谈心(右一为严威源)
除了环境的转变,严威源应对压力的又一大“法宝”就是“不断提升自身技能”。严威源提到,之前数据分析遇到瓶颈时,他会想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呢?于是,他开始自学R语言。编程不仅帮助严威源解决数据分析的难题,还促使他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周末的时候,我会想办法利用编程语言促进我的科研能力,现在编程语言也算是我的优势吧!”如果兴趣可以和科研结合,会不会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呢?
严威源能够拥有强大的抗压能力,离不开导师董念国教授和团队的帮助。“虽然董教授非常忙碌,交谈的时间非常少,但他总会给我们传达非常正能量的信息,时常叮嘱我们要努力、要勇敢创新,不管是作为一名研究人员,还是作为一名医生,都给了我很多奋斗的动力。”
中国情怀——游历山川,尝遍美味
来华七载,忙碌的学习与科研任务无疑占据了严威源生活的大半,但对中国大好山河的憧憬与探索之情让严威源的求学生活不再枯燥。作为户外跋涉爱好者,严威源表示来华这些年来,自己曾走访过中国的许多名山大川、文物古迹。这些留在神州大地上的足迹,让严威源觉得他在中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归属感。其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曾经“挑战四姑娘山的二峰”。当严威源凌晨两点多起床准备登顶,望着满眼的星空,肉眼可见银河时,他前一天爬到4000海拔的大本营时的疲惫仿佛一扫而空了。严威源回忆道,“那是我去过最安静的地方。”
严威源登顶四姑娘山
除了喜欢登山,摄影也是严威源的一大爱好。严威源表示,虽然没有专业的设备,但他还是会在闲暇时,记录生活的美好。层峦的山峰、皑皑的雪山还有那埋头觅食的牦牛,这些严威源来华之前从未见过的美景,不仅永远定格在了他的摄影镜头里,也成为严威源在中国生活的美好回忆。
严威源摄影作品展示
来华七年,严威源表示他喜欢武汉这座丰富多彩、朝气蓬勃的城市,他喜欢武汉的热干面,喜欢同济清真餐厅的西北拉面,还喜欢中国的抄手。严威源还表示,“我很喜欢科研,所以目前的打算是硕士毕业后继续深造。如果可以,我想继续留在中国,留在华中大!疫情之后,也欢迎大家去马来西亚领略滨海风光!”
寄语和期望
对想来中国留学、想来华中大深造的学弟学妹们,严威源表示,“不管是中国,还是华中大,都是可以让我们勇于追求自己梦想的地方。华中大有着非常优质的资源,值得每一位逐梦者义无反顾的全力奔赴!”
采访 | 张建利 王彩林
文案 | 张建利 王彩林
图片 | 严威源 网络
封面图 | 蒋梦菊
编辑 | 杨帅佳
审核 | 裴鉴 陈文倩 赵夕影 夏雨涵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