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学生管理

新闻动态

首页  -  国际学生管理  -  新闻动态  -  正文

基础医学院国际学生走进中国血防一线:AI赋能送瘟神之路,命运与共护人类健康

作者:陈曦编辑:发布:2025-04-25点击量:

2025419日上午,武汉市江夏区金水闸联合村江堤外,来自巴基斯坦、泰国、苏丹、伊朗、毛里求斯等6个国家的24名国际学生戴着防护工具,踏着湿润的泥土走向芦苇从生的钉螺孳生地;他们是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2022级、2023级临床医学专业国际学生(MBBS留学生),正在开展一场理论联系实际的血吸虫防治现场实践活动。通过实地查螺、观摩体验人工和无人机灭螺演示、回顾血吸虫病防治历史,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血防工作的科技力量与巨大成就。

在基础医学院雷家慧教授、方正明老师和江夏区血防所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生戴上手套、手持查螺工具和小信封,认真体验查螺过程。当天最高温达到30摄氏度,密不透风的芦苇丛更是闷热,来自伊朗的国际学生MIR MOHAMMADREZA MOUSAVI(中文名:孟守文)激动不已:“我最终找到了2个钉螺,环境很艰苦,真的非常不容易” 。查螺结束后,血防所匡所长指向右手边绿树成荫的平整土地,为大家讲解江滩有螺区治理前后的不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多部门联合治理对钉螺滋生情况的巨大影响。

在长江江滩红灯村段,从人工灭螺到无人机灭螺,国际学生们现场观摩体验了两种灭螺方式。人工灭螺环节,伊拉克籍国际学生ALI YAHYA MUNEAM MUNEAM(中文名:李威)与ALMEALAWY MOHAMMED THAMER NASER(中文名:慕向友)两人合作一起手动操作灭螺工具,感受高温药液喷洒的艰辛。随后亮相的国产大疆无人机灭螺技术则令众人惊叹——无人机通过北斗导航精准覆盖疫区,高效喷洒药物,单次作业面积是人工的数十倍。匡所长介绍“AI赋能,采用无人机灭螺是我区今年实施灭螺的新举措,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推动了血防工作向绿色环保模式转型。”

活动地最后一站,国际学生们参观金口青埠湾“湖北钉螺发现地”,回顾中国血防奋斗史,并在毛主席《送瘟神》诗朗诵中迎来了本次活动的高潮。上世纪50年代,这里曾是血吸虫病重灾区,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经70年努力,目前中国血吸虫病危害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匡所长的带领下,基础医学院国际学生齐声朗诵《送瘟神》,“借问瘟神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深切体会到中国从“瘟神”肆虐到山河焕新的艰辛历程。诗中“瘟神”指的就是血吸虫,它给无数长江流域附近的南方家庭带来了痛苦;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就高度重视血防工作,发动群众,一场轰轰烈烈的血防人民战争从此打响;在这场持久战中,“血防先驱”基础医学院李赋京教授揭开钉螺作为日本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的神秘面纱,为消灭钉螺的血吸虫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实践活动开始前,雷家慧教授为国际学生进行了生动科普,向国际学生介绍了血吸虫的生活史、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和流行特点;方正明老师寓教于乐,通过钉螺标本小挂件,让国际学生在互动中了解到“查灭钉螺、造福人民”的重要意义。实践活动结束后,国际学生纷纷表示,中国政府组织的钉螺防控、健康教育、多部门合作、先进技术的应用以及血防部门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影响,未来将利用中国的先进经验共筑人类健康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际学生群体回信中强调,国际学生要在中国多走走多看看,了解客观真实的中国。基础医学院组织国际学生深入血防一线的田野调查实践活动,正是进一步贯彻落实该回信精神的具体体现。血吸虫的流行与水密切相关,目前中国血吸虫病已经得到全面有效控制,但全球范围内,非洲、中东、加勒比海等区域国家仍然面临血吸虫的疾病挑战。AI赋能送瘟神之路,命运与共护人类健康: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在改变传统防治模式,与生态治理一起构建安全屏障、科技赋能与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也为全球血吸虫病高发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进一步推动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